客服熱線:400-700-7000(服務時間:工作日08:30-19:30; 周六日08:30-17:30)
聚成股份微信
您所在的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熱門話題咪蒙微信公眾號注銷,自媒體人該何去何從?
咪蒙微信公眾號注銷,自媒體人該何去何從?
作者:發布時間:2019-02-25瀏覽次數:88000

 

年少只知咪蒙火,如今方懂媒體難。

 

咪蒙,從曾經被追捧鼓吹的成功典范到一夕跌落神壇要涼了。


有人評論她:

 

“咪蒙毫無疑問是一個女強人,甚至強到可以麻木不仁讓人害怕的地步。

 

在亂世,她會是意見領袖,巾幗梟雄。

 

但在和平年代,任何反主流反國家意志的東西,任何和民意作對的東西,都要被毀滅。

 

她亡,以我德心,甚喜。

 

她活,以我私心,甚妒?!?/span>

 

咪蒙微信公眾號注銷了,為什么這么多人拍手稱快呢?

 


 

01

 

年少初知咪蒙火


咪蒙曾經有多火?

 

微信公眾號擁有粉絲超過1000萬,日活超過300萬,一個永遠都能掐中粉絲G點,每篇文章都是100w+閱讀量的超級寫手,一個一篇軟文能賣50萬人民幣的公司老板,隨隨便便接個廣告都超百萬的大號IP。

 


 

 

比起很多筆耕不輟卻始終被淹沒在自媒體大潮的創作者來說,她的成功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談不上多有文采、更沒有震撼心靈值得推敲的深層意義的內容,讀她的文章唯一能感覺到的,就是快感。

 

中國文人大抵非常愛面子,有很多人做不到“我手寫我心”。面對生活的一地雞毛,你也想罵罵街、撒潑潑,卻只能隱忍地告訴自己要歲月靜好。

 

是的,因對禮義廉恥及自我形象看得特別重,所以很多人會披上馬甲,換上連祖宗十八代都不會聯想到自己的“筆名”再創作,才可以毫無顧忌吐露心聲。

 

漫長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淀讓很多文人創作者養成了一種“節制、禁欲”的狀態。

 

可是咪蒙不同,在創作的舞臺,她可謂驚世駭俗,破天荒活得相當自我自由。


在生活中無論遇到什么賤人破事,只要她情緒不爽了,她就給自己寫篇文章,輕輕松松地成了“全國專業的公眾號,沒有之一”。

 


 

發泄了情緒,完成了療愈,還贏得了民心,更賺了大錢。

 

起初,她這種辣妹子直爽的風格真的很為她圈粉。

 

畢竟,生活不易,誰不會遇到幾個奇葩和各種累心的破事兒呢。

 

再到近幾年作為微信公眾號第一波趕上風潮和紅利的人,她名利雙收。

 

“咪蒙”兩個字就代表了流量。

 

只可惜,名氣與金錢似乎成為了腐蝕她的毒品。

 

她寫的內容越來越隨波逐流、嘩眾取寵、標題狗、各種喪及低俗大尺度,簡直是辣眼睛,毫無三觀可言。

 

咪蒙成為了網絡“毒瘤”。


02

如今方懂媒體難

自媒體人的江湖水深火熱,如何憑借著一篇文章脫穎而出,是一件頗費思量的事情。

 


 

 

多少人通宵達旦,嘔心瀝血,費盡心思,斟酌再三才能出品一篇自認滿意的文章,結果卻不盡如人意。

 

在營銷為上的互聯網時代,如果你沒有推廣或者引流,你寫出的一篇好文章比不上營銷大號隨意發的一點八卦及大尺度的標題來得熱度高。

 

就像很多搞科研把整個青春獻給偉大事業的科學家工程師比不上一個直播中青春靚麗,憑著一個吃播或在鏡頭前賣賣萌的妹紙更受歡迎。

 

互聯網信息爆炸,面對已經資訊疲勞的一代,自媒體人真的難!

 

可是,咪蒙卻在這股大潮中,玩得風生水起。

 


 

 

中文系出身的她,深諳文字傳播之道,懂得把握用戶痛點,這是值得很多媒體人借鑒的。

 

成功可以模仿,可是你卻成不了咪蒙。

 

你可以分析咪蒙的成功模式,當一個人成功后,她成功之后的事情再怎么分析,都感覺好像不難的樣子,但她成功前的積累能看到的人太少了。

 

咪蒙,文學科班出身,就讀于山東大學中文系,主攻魏晉南北朝文學;曾任南方都市報深圳雜志部首席編輯;北京十月初五影視傳媒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


已出版作品:《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五歲熊孩子教我的事》、《守腦如玉》、《圣人請卸妝》等。


她是有很久的寫作經驗的,這點就超越很多人了。咪蒙文筆基礎很強,很會寫故事。

 

而且她更不是傻白甜,而真的是個創過業,失敗過又重新振作起來的女強人。后來公眾號不過是她的再次創業,而這一次她成功了。

 

一件事情的成功及失敗都是有跡可循的,咪蒙微信公眾號平臺的火爆,并不是一個偶然,但個中有太多別人察覺不到的套路。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渠道。


自媒體時代,做公眾號的一茬又一茬,都以為內容做好了就能火,其實真正重要的渠道資源根本沒幾個人能掌握。

 

所以,咪蒙的10w+有多少內幕,我們都不甚了解。

 

 

就像80后美女胡瑋煒憑借著摩拜單車成功套現15億,這15億背后的利益集團,水很深。

 

所以,更多人看到的只是“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的梁柯一夢。

 

這個時代鼓吹“成功學”——成者為王敗者為寇。

 

其實社會很浮躁,成功的外衣不能隱藏潛在的風險。

 

郭某明化身15億票房導演,就能抹滅他抄襲的事實嘛?不能,但這個外表卻能替他迷惑一群無知的人。

 

就像咪蒙,“成也蕭何敗蕭何”,她那持之以恒的嘴炮與自以為是的風格曾經讓她走上神壇。


如今卻也讓人厭惡,字里行間透露的“猥瑣”和“低俗”,正能量的東西少之又少。


 

 

從一個自媒體成功的榜樣到互聯網時代的“毒瘤”,它毒害的不是“無知少女”,而是給新媒體樹立了一個極壞的榜樣:原來文字工作者的尊嚴在10+面前一文不值。

 

為了點擊率,可以不要節操,不顧尺度,各種標題黨,只為了給讀者大爺們提供快感。

 

不知道什么時候起,這種只為博取眼球的“嘩眾取寵”似乎成了流行,而這時候,人們才慢慢發覺很多東西變味了。

 

直到這篇《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杜撰出來欺騙大眾感情的文章出爐,成為了壓垮咪蒙的最后一根稻草。

 


 

 

你以為不過是作死,其實卻是必然。

 

咪蒙的文章有毒,真的,第一次接觸,再到看多兩篇,就會有嚴重不適的感覺。

 

難怪有網友說:在我看來寫這種東西一點都不比援交更有尊嚴。

 

想想那些用生命在探索真實,寫深度調查的記者們,再對比像咪蒙這些自媒體閉門造車、嘩眾取寵就能賺大錢的自媒體人。

 

是金子是沙子,都會在時間長河里被過濾。

 

咪蒙,作為曾經國內最大的毒雞湯生產工廠(公眾號),其大號已被注銷,小號內容也已被清空。

 

咪蒙的時代也終將落幕。

 


 


野蠻生長、無污不成文的文化、喪文化,毒雞湯、販賣焦慮、騙取流量的行為終將被摒棄。

 

歷史不會說假話。

 

比起成功,我們更愿意去體會那份真實、渺小的成就感。

 

摒棄浮躁,真正靜下來做一些有含金量的創作,或許才是自媒體人的下一個出路。


分享到:
相關閱讀

千錘百煉 聚成輝煌——熱烈慶祝聚成股份成立17周年

新聚成?新思想?新模式?新機制?新未來

齊善鴻“幸福國學”視頻課堂收獲高流量

聚成股份推出“幸福國學”視頻直播

抗擊疫情║ 聚成黨員積極捐款

聚成股份黨委參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黨日活動

聚成工會組織2019年度體檢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客 服
911在线区啪国自产中文字幕